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加坡狮城华人网 10203010

搜索

dabai
发表于: 2019-5-21 13: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轻松注册 参与讨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美贸易一直存在着摩擦,从美国新一任总统上台,贸易摩擦正式升级为贸易战。这一举动,是中国强大的必然结果,也预示着中国这几年的高速发展,让国家有了更多的谈判筹码,而不是一如既往的——市场换投资金。中国今天的实力不需要那么多的外来资金,更需要的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
中美贸易战这一轮实际核心是围绕着知识产权和专利这一未来50年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方面展开的。
中国不可能总是做世界的工厂,美国也不可能总是依靠知识产权和专利设立各个行业的标准来限制竞争对手介入的门槛。想想三星败诉苹果的惨痛结局吧。中国的强大,美国国际影响力的衰弱在一轮贸易战上得已真正的体现出来。
贸易战有着商机也有陷阱
Risk这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有两种解释,一种:风险。另一种:机会。当今时代是一个风险和机会并存的年代。对于一个中小企业不要过多的关注国家层面上的事情,而更应该关注事件本身能产生什么样的机会,当然也就意味着风险。——这是一个生意人必须得具备的。
中美贸易战,新加坡进出口首当其中的收到打击。这一打击引发的连锁效应包括船只的减少,修船业务的减少,港口收益下滑。尽管新加坡在在中美两国贸易当中对双方都有免税条款,比如中美直接进口受到关税的影响,新加坡对美国关税免,新加坡对中国关税免,利用新加坡的协议,实际上能够规避关税;但是知道的人很少,知道如何操作这种进出口方式的人就更少。这是一个机会,新加坡不能太过于大张旗鼓的宣传这种”规避“方式,因为知道的人多了,当然也就没有了机会。机会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此外就算很多国内企业知道,也因为一直都是”急功近利“的方式,要靠新加坡转手出去,就得把Made in China这句在包装上要打上的字换成Made in Singapore。——这需要一点智慧去操作的,而且不是短期能搞定,也不是把字换了就完了。
所以新加坡不少在美国亚马逊卖货的卖家,几乎清一色的在新加坡都拥有自己的工厂,而且销量惊人。
新加坡企业的烦恼
其中一个卖家,有次吃饭问道:”因为贸易战。亚马逊退出了中国市场。原本他的货在中国亚马逊有的卖,现在亚马逊退出了,货也就从中国退出了。想要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所以问中国哪里可以找到大批量的人做他的代购“。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是有原因的。这个想法是好的,代表了为数众多的新加坡在亚马逊卖货有着自己工厂的企业家。问题是,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意味着生产同一款产品,然后再在中国本土市场卖,价格可能只有新加坡工厂这边的一半。找代购,代购商没有任何忠诚度,他们实际上都有自己的销售圈子,如果利润给他多了就算没有100%,给他多出30%,为什么不做呢?拿新加坡的这套去看待中国的市场,不管怎么搞,基本想法不改变,都注定是失败的。
新加坡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想要获胜,得比中国公司做的东西更便宜。——这个相当的难。新加坡企业实际上一直在规避这个事情,想要借助知识输出,来做管理层面的事情,而把生产交给中国企业去做。但没有意识到”更便宜“这种思维,中国企业最厉害干的事情就是——杀价。知识输出,按照美国的那一套体系,附加值相当的高,会拉高产品的成本。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着强大的机会,但对于内心世界里有着”三怕“,外部体系还走着欧美的新加坡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陷进。
这就好比商学院教授说的一个关于非洲做生意的案例。非洲很多贫穷落后但是又有天然资源的国家并不相信外国人。并没有报纸电视上吹嘘的那么亲华人。重点是,华人在那里发家致富的很多,而且清一色的都娶了一个当地老婆,而且清一色的都是管钱。为什么?一个当地人非常容易的就和当地人沟通,建立信任度,保证了不会上当受骗。
排外和守旧并不是这里才有的,排外和守旧是人类的本性。中美贸易战其实也是源自于人性的根本——排外和守旧。
中国企业国际挖坑无数
中国企业受到华人几千年的文化影响,比较宽容,但也同时守旧的更加厉害。守旧在于思想的固化,视野的固话。中国近代史前端比较惨烈,受尽屈辱。教科书从小就这么教导国民。人作为中国的廉价资源开始出口是随着美国当时修建铁路开始的。
后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仍然干着劳力输出的事情。1台iphone,成本100美金,富士康只赚1美金。但是各层的加价,整条供应链包括物流都想要赚一点,一台iphone卖到了1000美金。而生产那个环节的加价是最廉价的,所以只赚了1美金。知识产权,专利还有品牌的附加价值这一块是最高的。
这并不是苹果才暴露出来,是中国设立了第一个工厂开始帮海外的跨国公司生产就已经注定如此。这组不合理的事情,必然会引发矛盾。只是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在几十年中,想到的唯一解决途径并不是”研发“,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去接单。似乎受尽了屈辱,想到的唯一就是”赶紧赚钱“,”赶紧赚大钱“。中国几千年,有了China一词,是因为出口了超一流的瓷器,这玩意儿当时只有中国做的最好。然后今天的企业读中国历史的少,把老祖宗成功的法则忘得一干二净,抱着成功学,谈”杀价“。
国家讲”中国特色“这话真是意味深长。
当成本低到一个不能再低的层度上,就开始玩花样。最终,中国企业总是相互内耗,把自己搞死了。免费还要赚大钱。
苹果早早的就让富士康把生产线弄到印度去了,这次中美贸易战,苹果估计要非常佩服自己的”远见“,因为一来中国的生产成本一直在上,搬迁是个必然;另一个也避免了贸易战苹果受到牵连。至今苹果的手机上标注的不是Made in China,而是加利福尼亚组装。当然大企业能这么玩,小企业想都别想。
那么关键在于,中国的人力成本一直在起,生意随着贸易战的升级,也就没有那么多。但是人力成本这个起了,是不可能会降下去的。因为人力成本起的根本原因是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和升级,生活成本拉高了(这一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相关的国家经济学)。而中国企业仍旧固守”低价“这样的思维去搞国际市场。华为在美国被干,根本就是华为的5G基站能够做到美国标准的35%的降价。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报价!大企业一年平均增长不过4.5%,5G的投入动辄百亿美元为单位,35%的降价,意味着最少能够节省35亿美元,190亿人民币(别说1亿,我连一年10万人民币都生不下来)。这就会干死一大票的关联企业,不仅仅就是把思科干死了。这意味着一整条产业链,搞不好都会是华为的。
一个企业对抗一个国家一个产业链——这是视野的局限。华为不愧为狼性,但是今天的狼走出了中国,遇到了狮子老虎和熊。
华为实际上在这一块算是中国企业做的比较好的。无论是最早去非洲开拓的电信公司,还是5G的知识产权专利拥有数量华为都排第一。重点是,中国企业把”杀价“这个策略当作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那真的就没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因为中国以外的国家,印度这些年吸引了不少工厂。尽管老美因为印度这个”生意精“也交了不少学费,但总还一个劲儿的往印度投资。就连美国军队自己还有交付完的雷神无人机,居然也大方的卖给了印度。
——那些工厂在向更低的成本的地方流动。而中国企业还玩着杀价的办法。
我问一个国内的老板,除了杀价,国际上还有什么办法能拉生意?
他想了一堆,最后接单报价的时候,还是杀价。第一次审核报价,讲了25%,觉得不够低吸引不到人家又降了25%;最后正式提交报价之前,再次降了10%。沾沾自喜,觉得一定能拿到项目。然后项目经理人说:这案子亏损。
老板答曰:大公司,以后能接着做。
小翔君曰:今日大公司COO每年要求供应商成本降低,明年即使有,不也是个面子工程。
中国企业真的就除了便宜似乎什么都不会了。
正好贸易战,国家不肯再拿市场换投资,而是打算拿市场换核心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不然中国的企业在工厂不断迁出的趋势下,真没戏。
美国经济大萧条,胡佛任凭自由贸易不干涉,萧条了很久,直到罗斯佛上台。中国企业挖坑,都是国家填的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企业是个喘息的机会
中国企业拿着低价在全世界到处奔走,真得罪了不少当地企业。马云在纽约说”阿里巴巴给全美带来了40%的就业“,这话等于警告美国加速把在华工厂往其他地方迁移。
贸易战让很多中国的企业都对美的生意当中吃紧,那些小的公司,一直靠着低价,低成本的公司,这一波要倒闭。也就意味着这一波贸易战拉低了国内的资产价格。中国企业借助这一波用低价获取到更多的人才,购买更多优良资产。行业中正是形成整合鹅时候。
就如中国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损,那一个档口如果某个土豪给腾讯注资一笔,他将是今天中国首富。那时,很多企业家尚不能被称为企业家,被称为”创业的程序猿“差不多。但今天这一波,真正靠的就是金融行业专才了。不然怎么走收购兼并。
中国的收购兼并,跑不了一定有中国的特色。
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商品。无非都是拿来买卖。人决定企业价格的高低。买卖企业根本还是买卖人才。压低价格,贱卖自己的企业,没有一个老板肯,但是为毛却在做生意的时候拼命杀价呢?
最简单的问题,你家员工收入那么低,他们不在背后骂你么?成天骂你,有好运?
贸易战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新政策
贸易战不重要,他只是表明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今天的产品如果不是国际上知识产权和专利上的限制,会相当的牛逼。那些卖到1万以上的包都是在中国做的,如果不是专利,品牌,知识产权,那货中国能做到比原本的质量还要好,100人民币就能卖出去。
所以贸易战升级,与哪一个总统上台没有关系。只是这一任总统原本就是个生意人,对做生意更加敏感,对谈判更加厉害,不在乎政治,比较在乎生意怎么做而已。
也不可能这一轮和平解决了,以后就没有了。可以预计的就是下一轮贸易战会更加激烈
中美贸易战这一轮是到一个高潮了,那么归根到底是谈判最后会有什么政策。
按照这个发展,其实政策会有什么样,基本都能猜到七七八八。双方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让步。
中国企业无论是国家推动,还是行业整合,加速兼并收购是上策,海外扩张尽早布局。海外扩张上,收购第一,自建公司第二。本地录用第一,外派第二。老美的亚洲扩张早期实际上栽了不少跟头,问题就是海外调派高管,以为都像日本那样欢迎美国高管。结果本地文化格格不入,挖坑无数,灰溜溜回去美国本土的很多。中国的某物流公司在美国被曝管理问题,某为在非洲被骂”新殖民主义“都是这个梗。中国企业老板不怎么看美国商业史的么?不然看看中国历史也多少有的反应啊。
在海外自建公司,再把大批的中国人往海外公司调遣。这不是省钱,好听的说是在搞企业移民,不好听的说不就是搞自己的华人圈子,信不过当地人,能省就省么。那搞什么海外市场呢?海外市场就不是个省钱的事情。还是那句话,别用面子去做国际生意。
3 k7 K* h( ~  k/ m+ b3 `

帖子地址: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19 | 回复:20

展开 收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